近日拍摄的百团大战纪念馆一角。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李研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讲好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当代青年责无旁贷。面对青年一代对红色文化的新认知和新需求,不能靠简单说教,必须用“身体力行”的真诚和富有时代感的方式,激扬青春力量,让青少年在新时代挥斥方遒。
创新青春叙事,让抗战历史可亲可感。在针对青少年群体宣传抗战精神时,我们也需要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清明之际推出“双线记忆”传承行动,通过趣味互动问答,加深青少年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生运用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针对不同受众制定策略,让抗战女英烈的故事和不朽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创新传播方式,让红色宣讲既“有分量”又“接地气”,才能吸引青年目光,“网聚”青春力量。
激荡青春共鸣,让抗战精神照进现实。只有引导青少年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前辈们具体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才能让他们获得更真切的感悟和触动,超越个人局限,将目光投向社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共同议题。传承抗战精神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可以体现在认真完成一个项目、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网络上理性发声、诚实守信对待每一次作业和工作等日常实践中。让“艰苦奋斗”与“创业创新”同频共振,让“众志成城”在“团队协作、网络公益”中如虎添翼,让青少年感受到抗战精神可以作用于现实生活,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厚植青春担当,让青年成为时代主角。鼓励青少年从“聆听者”变为“讲述者”和“传播者”,是深化青少年对抗战精神认同的有效途径。青年一代正在用创新的方式和饱满的热情,让历史“可感”、让故事“共情”、让精神“传承”。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红网新媒体集团,共同发起“重走英雄之城——青春步履寻访抗战记忆”大型全媒体报道,用年轻一代的镜头与笔触对话民族记忆,生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对抗战精神的深切理解、自觉传承与坚定回应。湖南衡阳师范学院的一群大学生,取材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和珍贵的照片影像,创造出80幅剪纸作品,用一堂意义非凡的实践课讲述青年一代的历史担当。他们用新时代的方式传承着抗战精神,成就着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不落幕。用真诚和创新激活年轻一代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让青年在弘扬抗战精神中激扬青春,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挥斥方遒。他们必将成为抗战精神最坚定的传承者、最热情的传播者和最勇敢的实践者。当青年一代主动拥抱红色文化,抗战精神以新的形式焕发生机,历史的光芒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让青春力量在新时代尽情挥洒。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