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稻香诗田景区。
——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系列评论之五
□钟梅
9月16日,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重点活动——大湘西地区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榆树湾文旅商综合体举行。对怀化来说,这绝非一次偶然的“特产亮相”,而是多年来在农特产品领域深耕的必然成果。从昔日田间地头“愁销路”,到如今各类平台“卖得俏”,怀化农特产品走红的背后,藏着一套可复制、能持续的“经营之道”。
农特产品卖得好,需要多一些“有意为之”。农特产品走出大山,从不是“坐等客来”的运气,而是“主动铺路”的底气。
为了筑牢“怀味”品质根基,怀化在技术赋能上“出实招”。如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特色产业基地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技术加持,让“怀味”的品质有了科学保障,也为产品赢得了市场口碑。
为了解决“山里货难出山”的痛点,怀化在基础设施上“下苦功”。针对靖州杨梅“保鲜期短”的问题,当地政府牵头建设冷链物流园,从杨梅采摘到冷链运输,全程不超过4小时;针对芷江鸭“加工难”的问题,引进农业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线,把散养的鸭子加工成真空包装的卤鸭、酱鸭,保质期从几天延长到几个月,销路一下子从本地拓宽到全国。
为了让“怀味”有统一的“身份证”,怀化在品牌建设上“谋全局”。着力打造“怀乡怀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开展“怀乡怀品”农产品优秀品牌评选,将麻阳冰糖橙、新晃黄牛、沅陵碣滩茶、靖州杨梅、通道黑老虎等13个县市区的优质特色农特产品“化零为整”,从零散的“土货”变成有辨识度的“品牌货”。
这些“有意为之”,像一条条毛细血管,把田间地头与市场紧紧连起来,让怀化农特产品有了“走出去”的硬实力。
农特产品卖得好,还要能抓住机遇、借势出圈。会借势、懂借力,才能让农特产品从“小范围知名”变成“大范围走红”。这次产销对接活动,正是又一次精准的“乘势而上”。
借的是旅发大会的“流量之势”。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自带高关注度,此时举办产销对接会,相当于把“怀味”放进了“流量池”。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现场推介,能让更多采购商了解怀化农产品的优势;游客观展时随手拍一段现场视频,就能成为“民间宣传员”,这种“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效应,比单纯的广告更有说服力。
借的是大平台的“渠道之势”。本次京东零售湖南省区负责人现场介绍采购平台,对怀化农户和企业来说,是“搭上快车”的好机会。其实早几年,怀化就主动组织“助农直播专场”,邀请网红主播走进果园、稻田、养殖场;2023年还借力“湘品出湘”大湾区产销对接活动,与广州、深圳等地商超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成功让“怀味”系列产品进驻一线城市货架,拓宽了稳定销售渠道。
借的是文旅融合的“场景之势”。怀化把农特产品与文旅体验绑在一起:在沅陵碣滩茶产区,打造“茶园研学游”;在通道皇都侗文化村,推出“侗族合拢宴+特产礼包”。这种“体验式消费”,让农特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承载着怀化风土人情的“记忆载体”,自然更受欢迎。
农特产品卖得好,更要能长效赋能、扎根乡土。一次活动的热销不算数,能让农特产品持续卖得好、让农民持续得实惠,才是最终目的。农特产品的“俏销”从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效赋能”的结果。
这种长效,体现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即不满足于“卖原料”,而是往“深加工、高附加值”走,如靖州除了卖新鲜杨梅,还开发出杨梅酒、杨梅干、杨梅果酱,让一颗杨梅的价值翻几番。产业链拉长了,农特产品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农民的收入也更稳定。
这种长效,体现在“农民的深度参与”上。怀化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不用担心“市场风险”,还能享受分红。比如芷江鸭养殖,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农户按标准养鸭,企业保价收购,带动全县近万户农民参与养殖。
这种长效,更体现在“品牌的持续维护”上。怀化专门制定“怀乡怀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全链条、全环节的可追溯管理体系,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并规范公用品牌的使用和管理,维护品牌良好形象。正是这份对品牌的珍视,让“怀味”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不会因一次活动热度褪去而沉寂。
从“有意为之”打基础,到“借势出圈”扩影响,再到“长效赋能”固根本,怀化农特产品“卖得好”,本质上是用心经营的结果。大湘西产销对接活动只是怀化农特产品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未来,随着更多产销平台的搭建、产业链的完善,“怀味”不仅能香飘全国,更能成为怀化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更多农民因“好产品”过上“好日子”。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