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佳昕
在浩瀚的山林之间,收益层层叠加。湖南的广袤森林正从“绿色存量”向“经济增量”实现华丽转身。这里,一场深刻的变革正悄然展开:曾经沉睡的青山被富有创新性的林下经济模式唤醒,化作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林下经济这把钥匙,正在打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大门,既改变了资源利用方式,也重塑了发展理念。
过去,森林的价值主要被视作生态屏障。而今,湖南通过实践重新定义了森林的价值内涵,林下经济的实践让会同县的竹笋、靖州的茯苓、攸县的油茶等特色林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初级农产品,而蜕变为高附加值商品。林下经济的魅力在于突破传统林业的局限,在同一片林地上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一方面,林木继续发挥固碳释氧、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林下孕育了多样的经济作物。这种立体化的经营模式显著提升了经济效益,更证明保护生态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发展的机遇。
从“资源依赖”到“模式创新”,湖南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与科技支撑。长期以来,林业资源“沉睡”主要源于产权不明晰和融资困难,湖南推出的林权抵押贷款创新,使“活树”变“活钱”,资源转化为资本,林农和企业可凭林权证抵押贷款,突破了资金瓶颈。同时,科技赋能为传统林业注入现代化血液。从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到区块链溯源技术,从精深加工生产线到数字化营销平台,创新贯穿产业链全程。尤为突出的是林下种植技术的突破,如靖州探索“杨梅幼林下套种茯苓”模式,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这些创新表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
湖南林下经济的崛起不是零星试点,而是系统化的整体推进,体现在多层面的协同发力。在产业层面,注重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韧性和附加值,使林产品不再受单一市场波动的制约。经营层面,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等合作模式,将分散的林农组织起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高效对接,带动农民增收。而在政策层面,则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从产权制度改革到财政金融扶持,从科技服务到市场开拓,多项政策工具协同发力,为林下经济营造良好环境。
林下经济的湖南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示范。它昭示着,乡村全面振兴只有立足于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绿色发展的内涵,绿色发展不是被动保护,而是主动创新;不是单一环保工程,而是系统的发展范式。
数据显示,湖南林下经济年产值已达数百亿元,带动数百万农民增收。这一数字背后,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从理念到实践,从制度到技术,湖南的林下经济为“两山”理论写下了生动注脚。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