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乡竹山村一直在等待某种召唤。
□唐梓晗
近日,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评选结果公布,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凭借“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非遗赋能的中国经验”入选全国20强,成为湖南省唯一上榜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和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核心保护区,十八洞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实践路径。这一成绩不仅是对其文化资源活化的肯定,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十八洞村通过“非遗+旅游”的创新融合模式,使非遗“活”起来、“用”起来。村里保留着90%以上的传统苗家建筑,拥有苗绣、苗族鼓舞、赶秋节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这些文化符号更多是记忆中的存在;如今,它们被系统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中,形成“可看、可学、可做、可带”的完整产品链条闭环。游客可以欣赏原生态的苗族鼓舞,参与热闹的赶秋节,亲手体验苗绣和古法扎染,品尝地道的非遗美食。这种沉浸式的文化参与,让非遗从“被遗忘的记忆”转变为“可感知的日常”,同时更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传承不再靠补贴,而是靠市场”。
十八洞村始终将村民置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主体地位。无论是苗绣合作社带动妇女就业、老艺人口传心授鼓舞与古歌,还是村民转型为讲解员、民宿主人直播带货,都体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治理思路。村民不再是被动的受惠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他们通过传承文化获得收入与尊严,又因收入的提升而更加主动地传承文化,形成“文化传承-产业兴旺-村民增收-深化传承”的良性闭环。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是十八洞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以文化为纽带,才能推动区域协同振兴,共享发展成果。在“1+7”片区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十八洞联合周边七个村落,实现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各寨也根据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有的设立乡村振兴学院,有的建设文化广场,有的专注民俗体验,形成文化产业集群,避免同质竞争,拓展整体影响力。这种“文化辐射”打破了单打独斗,让乡村振兴从“一枝独秀”走向“满园春色”。
更为重要的是,十八洞村的实践重新定义了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关系,乡村全面振兴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入层面,更要重视文化的主体性和赋能价值。只有当文化被真正“激活”,村民成为文化实践与发展成果的“主角”,乡村才能走上有特色、有温度、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