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睿(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日,一则来自湖北咸宁的消息振奋人心:我国在越冬甘蓝种植上成功打破90%种子依赖进口的局面,长江流域主产区实现了70%的国产化替代,我国蔬菜“种源自主可控”攻坚战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粒小小的甘蓝种子,不仅承载着冬春时节百姓餐桌的期盼,更凝聚着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十余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欣欣向荣的生动图景。
曾几何时,我国越冬甘蓝的田地,几乎被来自日本、荷兰的“洋种子”统治,看似市场选择的表象下,潜藏着严峻的“种源安全”风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旦被扼住“芯”脏,不但会大幅提高种植成本,更会置粮食安全与农业安全于危墙之下。2018年前,越冬甘蓝种子的进口依赖率高达90%,这一道无形的壁垒杵在田地间,制约着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团队,早在2008年就在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向这道壁垒发起了冲锋。

河南新乡的种业实验室拍摄的种子样本。新华社发(刘力航 摄)
这场突围,是一场“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面对甘蓝育种起步晚、种质资源少等难题,研究团队迎刃而上。他们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如同大海捞针般在30多万棵远缘杂交后代植株间精心筛选,最终成功突破国外企业对关键种质资源的垄断,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异种质资源。这一突破深刻印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道理,展现出科研人员“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可贵精神。
这次胜利,是“方法论”指导科技创新的逆袭。科研团队辩证地看待方法创新,敏锐地拥抱科技前沿,将前沿技术与传统常规育种有机结合,实现了“两条腿走路”,跑得更快更稳。新培育的种子,不仅在抗寒性等综合性状上全面超越国外同类品种,而且更适宜我国长江流域的生产条件和气候特点,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实践充分说明,突破“卡脖子”难题,唯有坚持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当“中甘1305”的种子以低于进口品种一半左右的售价在湖北、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大面积推广,并创造露地种植亩产值破万元的良好效益时,当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实打实地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笑容时,一切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科技为民”的宗旨,变成和风抚慰田埂,化为细雨温润人心。

淮安市农科院选育的良种“淮麦60”。新华社发(许昌银 摄)
越冬甘蓝的成功“破壁”,其意义已超越农业领域,为其他面临“卡脖子”难题的行业提供了宝贵启示。从农业的“芯片”到工业的“心脏”,从生物医药到高端材料,突破之道殊途同归:它需要国家战略的清晰指引,需要科研人员的久久为功,需要创新方法的融合运用,更需要将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机制保障。面对构建全域、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现实需求,越冬甘蓝的案例启示我们,要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能力”提升,必须持续强化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让更多“中甘1305”在各自的领域破土而出,连点成线,织线成面。
一粒中国种,一颗中国“芯”。越冬甘蓝的种子已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它不仅为我们带来田野的丰收,更孕育着对中国创新力量的深沉自信。我们期待,这样的种子越来越多,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汇聚成片、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