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游客在河南省开封市万岁山武侠城游玩。(图源:新华网)
□文小生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长达8天的假期点燃了许多人的出游热情。人潮涌动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假日消费的热力,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履与澎湃动能。
流动,是经济活力的直观脉搏。高铁飞驰、高速通达、航线加密,立体交通网络让“山海皆可平”成为现实,让“说走就走”成为常态。数据显示,全国铁路汽车托运业务量预计达到5200辆,同比增长12.6%,更多家庭选择人车同行探索远方;快递业假日不打烊,让大闸蟹、月饼等时令产品迅速从原产地送达全国。人流、物流的高效流转,不仅体现了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更折射出民众消费信心与出行意愿的显著回升。当人们愿为出行买单、为体验消费,这种主动的“流动需求”,也是国内大循环畅通运转的生动体现。
消费,是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县域不再只是消费的毛细血管,更已成为扩内需、促升级的重要战场。这个假期,消费市场呈现鲜明的新特征,县域潜力加速释放、绿色智能产品备受青睐、文化体验成为新刚需。在福建惠安、浙江瑞安等地,焕新升级的商业综合体客流如潮,智能家电、新能源车销售翻倍增长。“宁字号”农产品走俏全国,盐池滩羊、六盘山蜂蜜等产品凭借品质与特色,从“土特产”升级为节礼“新宠”。这些变化,既源于《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以来,全国县乡村商业网点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的渠道下沉和供给优化,也体现出消费观念从“有”向“优”的跃迁,让中国经济增长的底盘更稳、成色更足。
融合,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千年文物在AR互动中“活”起来,古镇夜游在光影技术中“潮”起来,非遗技艺在沉浸式场景中“火”起来。从西安博物院的编钟数字互动,到重庆巫山的崖壁全息投影,技术成为文化传达、价值再造的赋能者。成都武侯祠“幻游三国”主题集市以美学场景与创意市集重构历史时空,让三国文化与中秋团圆碰撞出独特火花;重庆永川松溉古镇千灯点亮夜空,《松山溉水·花月同辉》等歌舞将传统与现代艺术交融,浓郁节韵溢满千年驿镇……文旅通过科技拓宽边界,科技通过文旅实现落地,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为文化自信写下生动注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
活力中国,未来可期。从人员流动的规模、科技赋能的深度,到县域市场的热度、供给创新的力度,每一个细节都传递出中国经济企稳向好、韧性成长的清晰信号。当个体感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一幅日子更美,家国更好的美丽画卷正在铺展。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