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远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始终,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部署要求。这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蓝图”,不是挂在墙上的文字、停在会上的讨论,而是需要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需求、用实干破解难题,以“绣花”般的精细与执着,把全会精神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
落实民生部署,首在“察民情”上用真功,让政策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民生政策有没有温度,百姓感受最真切;落实方向是否对路,深入调研是关键。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想问题、隔着车窗看情况,再好的政策也可能水土不服。我们看到,有的干部扎进老旧小区,白天记录居民加装电梯的期盼,晚上梳理改造工程的堵点;有的驻村干部走在田埂上、坐在炕头边,摸清产业发展的瓶颈和村民增收的难点。正是这样“身入”更“心入”的调研,让就业帮扶更精准、教育资源更均衡、医疗服务更可及,让纸面的部署真正化作滋润民生的细雨。
落实民生部署,重在“解难题”上出实招,以创新突破打通落实的“中梗阻”。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既有遗留的“硬骨头”,也有时代的“新考题”,仅靠老办法难以破局。面对“十五五”时期民生事业的新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主动迎前、大胆破题。例如,为激活小微企业就业潜力,可推出“政策+服务”组合包,既给实惠又帮忙对接;再如,借助“互联网+医疗健康”,让偏远地区群众在家门口也能看上好医生。这些实招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瞄准堵点、聚焦难点,用新思路疏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全会的为民情怀在解题破局中彰显力量。
落实民生部署,贵在“求长效”上见真章,让民生工作告别“一阵风”,实现“长久暖”。民生改善非一日之功,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必须克服短期思维,树立持久战意识。要建立健全“回头看”机制,对民生项目跟踪问效、动态优化;更要把防返贫作为常态工作,持续监测脱贫群众就业与收入,筑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防线。只有久久为功,把阶段性成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全会绘就的民生画卷才能持续生辉,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盈、更可持续。
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经指明方向,把蓝图变为现实,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担当与实干。从城市街巷到乡村田野,从校园课堂到医院病房,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个破题实招、每一份坚韧坚守,都是对“人民至上”最生动的诠释。唯有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一针一线绵绵用力,一砖一瓦久久为功,才能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亿万人民,在新征程上绣出温暖厚重、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