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红网 作者:司马清 2025-02-24 13:28:25
—分享—

发展绿色生态的十八洞村。.jpg

发展绿色生态的十八洞村。

□司马清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如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既是城乡融合的“破壁之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

要以科技创新来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概念内涵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前沿技术突破重构农业生产方式,以抓住当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好机遇,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转型发展。

正如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瞄准生物育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关键领域,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事实上,这些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科技应用,已经使一些地方的农业发展焕然一新。如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已使我国粮食单产贡献率超过80%,而智慧农业场景的拓展则通过无人机植保、北斗导航农机等工具,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仅仅是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发展的缩影,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的力量,以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还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平台的打造和深入应用。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护航。文件聚焦深化农村改革,首要提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的信号十分明确而鲜明。立足“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这一“三块地”,从制度上明确了一些不能碰的红线,这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有益于驱动要素流动,还体现出“稳存量、活增量”的智慧。

一方面,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推进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稳住农民土地权益的“基本盘”,同时允许农房出租、入股,严控城镇居民下乡购房,既防止资本无序渗透,又为土地要素市场化预留空间。另一方面,文件首次以独立一节部署“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看似聚焦于“人的流动”,实则牵动着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全局性变革。

要素流动的核心,在于将农业转移人口从“生产要素”还原为“权利主体”。今年文件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之所以被反复提及,就是因为它成功地通过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本,如农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土地入股合作社分红,既能保留乡村根基,又能融入城市经济循环。当2.9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逐步打破“半城镇化”僵局,乡村全面振兴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所以,不能忽视的是,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体,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承载者。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全面激活农民这一主体,让他们成为创造者与受益者。的确,在流动的中国乡村来一场深化改革,需要农民群体的主体性参与。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实现技术、制度与主体的协同共振。正如有的专家所言,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发展范式的重构。唯有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技术的应用者、红利的共享者,方能真正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