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威
傍晚时分,贵州省榕江县城足球场边人声鼎沸,“村超”赛场上的每一次传球都引发阵阵欢呼,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举着手机直播,民宿老板忙着接待刚下单的客人,周边小摊的销售额随着比分交替上升。与此同时,在苏州奥体中心,一场中超比赛刚刚散场,上万名观众手持消费券走向周边商圈,开启“赛后时间”。而在哈尔滨滑雪场、成都飞盘营地、上海攀岩馆,各类新兴运动场所正迎来源源不断的体验者。
这些遍布全国的火热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体育消费的蓬勃图景。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列为重点议题,明确强调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一表述提升了体育经济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消费升级正在迈向更深层次。
体育消费并非一夜爆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占GDP比重突破1.15%。今年1-5月,我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了25.7%。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体育消费从“可选”加速转向“刚需”的现实变迁。
从需求端看,居民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迈向发展享受型。以上海为例,2024年体育服务消费占体育消费总支出的比例首次超过50%,意味着人们不再只满足于购买运动装备,更愿为课程、赛事和服务体验买单。运动项目也日趋多元,飞盘、桨板、攀岩、滑雪等兼具娱乐与社交属性的新业态正在年轻人中快速风靡。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并未抑制体育消费,反而推动了银发群体在健身器材与健康服务上的投入稳步增长。
从供给端看,“体育+”融合模式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近年来现象级消费案例中,体育相关内容占据“半壁江山”。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吸引全国游客,不仅因为赛事本身,更在于它们打造了集观赛、体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消费体验。“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的融合模式,正在不断拓展消费新边界。
尽管成绩显著,但我国体育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美国超过3%)。目前优质赛事和体育产品供给仍显不足,赛事运营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消费环境也需进一步优化。
纵观全球,体育产业大多经历了从制造到服务、从观赛到参与、从单一到融合的转型。我国正处在这一转型的关键阶段,亟需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一方面,应持续扩大优质赛事供给,提升品牌影响力。大型赛事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显著——北京冬奥带火冰雪经济、成都大运掀起健身热潮,都表明高水平赛事不仅是体育盛宴,更是强大的消费引擎。监管部门应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举办特色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育自主品牌赛事,全面提升运营专业化水平。
另一方面,应强化赛事与产业协调,拓宽消费增长路径。在线下,推动体育与文旅、娱乐、商业等业态深度融合,继续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方式,将体育“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在线上,促进线下赛事与线上社群互动,探索智慧健身、云赛事等数字体育新模式,围绕赛事直播打造“边看边买”的商业生态。
同时,要持续完善体育产业体系,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目前许多体育中小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运营压力大等问题。政府可通过推出专项贷款、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还应加强体育服务标准化,规范市场秩序,杜绝“预付卡跑路”等乱象,让群众真正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
体育不仅是竞技、是产业,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高质量生活方式。当运动成为习惯,当健康消费融入日常,体育产业带来的将不仅是GDP数字的增长,更是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与生活品质的飞跃。而这,正是体育消费作为内需“新引擎”的深远意义所在。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