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上合之“津”绘就和合共生新图景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2025-08-26 17:23:14
—分享—

8月5日拍摄的天津市西青区一处过街天桥上的迎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宣传标语。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吕金艺

当天津港的“钢铁驼队”迎着晨光驶向中亚,当乌兹别克斯坦荒漠中的光伏电站点亮绿色希望,当巴基斯坦青年在鲁班工坊手握“技能钥匙”,这一个个鲜活场景,正是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深耕“上海精神”的生动诠释。8月31日至9月1日,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峰会将在天津举办,这座兼具河海胸襟与开放基因的城市,早已用交通、经贸、科技、教育、人文领域的深度互动,为区域合作写下了温暖而厚重的注脚。

中亚国家深居内陆的地理特性,曾是制约其融入全球市场的“先天短板”。而上合组织以交通“硬联通”破局,让“天堑”渐成“通途”。中欧班列搭建起横跨亚欧的“钢铁驼队”,中吉乌铁路启动建设打通出海通道,天津港则凭借“河海要冲”优势成为连接上合国家与全球市场的枢纽。这种交通网络的织密,不仅是货物的流动,更是发展机遇的共享。中亚的粮食、矿产品借班列走向世界,中国的技术与商品为当地注入活力,形成“双向奔赴”的贸易循环。如今,交通互联互通的效应持续释放,当乌兹别克斯坦的光伏电站每年提供超10亿度绿色电力,当哈萨克斯坦的轻轨项目开启城市交通新纪元,上合国家正通过基础设施的“握手”,打破地理壁垒,将“陆锁国”的困境转化为“陆联国”的优势。

如果说交通“硬联通”打破了地理壁垒,那么经贸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则为合作注入了持久动能。上合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早已超越简单商品交换,迈向以产业互补为基础的价值链协同升级。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8900亿美元的贸易额、超1400亿美元的投资存量,背后是“中国制造”与中亚能源、南亚农业的精准对接,是光伏技术、轨道交通等高端产业的跨境合作。天津作为合作前沿,更以具体实践诠释这种 “软协同”。比如,天津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玻璃产业园、在吉尔吉斯斯坦赢得电动自行车市场,不仅带来资本与技术,更完善当地产业链、创造就业。更具深意的是,科技合作正在打破“技术壁垒”,天津农科院的菜花种子在巴基斯坦实现增产,天津大学的远程智慧实验室让俄罗斯学子跨越国界开展科研,这种“技术共享”模式,让科技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属品”,而是成为上合国家共同应对粮食安全、能源转型等全球性挑战的“公共工具”。

真正的合作,从来不止于硬件联通、产业协同,更在于人心的相融相通。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始终以人文交流为纽带,让“和合”理念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比如,鲁班工坊在23个国家培育技术人才,让巴基斯坦青年艾力·阿尔卡姆从学徒成长为地铁工程师;“防癌健康上合行”国际公益行动,为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700余位民众开展癌症筛查,用医疗温情拉近心的距离;“万花筒”文化市集上,上合青年共赏京剧、研习茶道,在文明对话中收获认同。

这些细节印证着一个真理,当教育传递技能、医疗传递温暖、文化传递善意,上合组织便不仅仅是合作机制,而是充满人文温度的命运共同体。

24载风雨兼程,上合组织从“和合”初心出发,破解了区域合作的诸多难题。如今,天津峰会的召开,既是对过往合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当交通的脉络越织越密、经贸的活力越来越强、科技的力量越来越足、人文的纽带越来越紧,上合组织必将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继续书写守望相助、互利共赢的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澎湃的“上合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