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近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连续发布两个管理提示,对于当前在中老年题材和所谓“霸总”题材微短剧创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提示和规范,推动微短剧创作持续向上、向善、向美。
提示指出,拥有“霸总”标签的微短剧,将代表成功、权力、财富的“霸道总裁”角色设定以及“爱上我”的浪漫剧情设定,当成追求流量的砝码,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和现实逻辑的情节正在将此类微短剧推向过度娱乐化的泥潭。
“霸总”形象的出现源于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的兴起,在小说种类相对匮乏的时代,掀起了一阵风潮。“霸总”与其说是成功的企业家,不如说是兼具“英俊、情商、能力与颜值”的全能型“高富帅”,他们的出现完美符合观影者对于浪漫爱情的向往,成为情感生活的一味调剂品、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
然而,现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霸总”,丢掉了应有气质、缺失了该有风度,剩下的只是片面追求爱情的剧情和类似“暴躁症”的品性特质。在审美降级的风潮下,成了观众吐槽的反面代表。
对“霸总”片面单薄的形象塑造背后,是微短剧的野蛮生长。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40-59岁的微短剧用户高达37.3%,60岁及以上用户占比12.1%。《闪婚老伴是豪门》《五十岁保姆嫁豪门》等一系列炸裂短剧的出现,巧妙迎合了中老年市场的同时,满足了青年群体的“猎奇”心理,获得了井喷式发展。
“霸总”短剧泛滥,源于功利主义创作的推波助澜。夸张的表演技巧、毫无逻辑的剧情、充斥着低俗玩笑的对白,只注重“反转”“打脸”和“爽感”的短剧,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挤压和平台的大力推送,抢占了大多数网民的视野。在大规模营销和病毒式传播下,在“扔下脑子就是看”的观影理念下,尽情收割着“智商税”。
“霸总”短剧过度娱乐化,不容小觑。家里打扫的中年大姨,播放着“智斗小三”“重生打脸”的小说短剧;一些司机大叔的广播中,就可以听见各种低俗的咒骂和扇耳光的声响。从某种层面来讲,低质量的观剧正不断荼毒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攀附权贵的婚恋观、不劳而获的人生观、过度美化钱权的导向,在进行隔代教育时,也会影响未成年人“三观”的形成。
沉溺于“爽”,毁掉了普通人的立身之本——努力。每个人都有一夜暴富的梦想,但“霸总”短剧中唾手可得的富有和名利往往与现实相反。这份渴望在短剧“催眠”下,极易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自我代入感,甚至出现极端的仇富心理。对现状的不甘,对自身学历、能力的过分夸大等等,便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从而沉迷幻想,迷失自我。
“霸总”短剧只有“爽”,剧情够烂还能吸引人,折射的是一种精神匮乏。这些短剧套路千篇一律,甚至存有抄袭嫌疑,但人们往往为之付费,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从“不费脑子”的爽剧中获取精神慰藉,一方面是贴近家庭矛盾、情感需求的剧情,对缺少陪伴的中老年人有着极大吸引力,填补了子女缺位、行动不便的精神空虚。
迷失在“霸总”短剧中的现代人,真正渴望的是精神上的丰盈和满足。他们即使沉迷的题材不是“霸总”,也可能是“皇帝”“将军”“公主”等。因此,短剧在追求娱乐性之外,更需考虑长远性发展,走向高质量、释放正能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对此,创作平台必须脱离“打脸”的“爽感”,走向精品化、特色化创作,善于挖掘更多真实故事、传递主流价值观,用“良币”驱逐“劣币”,从“谋利”过渡到“谋益”,不能为了流量和利益任由低俗短剧横行,抢占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作为观众,我们也应保持清醒和理智的生活态度,不陷入虚无缥缈的幻想。要学会利用优质内容充实自身,多关注陪伴家中长辈,让短剧真正成为丰富中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的“调味品”。
(本件作品由今视频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