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臻
《西游记》,是《总有反派抢我师尊》;《红楼梦》,是《病美人回归豪宅后》;《飘》,是《三婚后我爱上了死对头》……最近,“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在社交平台炙手可热。
颇具噱头的书名改编,剑走偏锋的解读角度,让一众网友纷纷跟帖玩梗。“网文风”扑面而来,“地摊文学”如假包换。通过一番魔改与拉扯,名著改头换面、“爽点”满满,再把“逆袭”“病娇”“甜宠”“浪子”等标签一贴,迅速就能归类到网文的套路中,严肃感、厚重感一扫而空,成了无需动脑、轻松可食的快餐,用网友的话说,这么一改终于“像是我能看得懂的样子了”。
拉近大家和名著的距离,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其文学价值、人文思想经过了时间检验,也浓缩了特定的历史阶段。它们或是反映人性的幽微多变,或是记录社会的复杂纠葛,有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也有对时代的深刻体察,可以说,名著是在讲故事,但价值远远在故事之外。若简单粗暴、生搬胡套,甚至硬将其内容榨干,整容为“知三当三”“废柴逆袭”“宫斗宅斗”等“网红脸”,纯属“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名著不能跟网文比狗血,甚至要论“剧情反转”“小三狠厉”,名著恐怕还要败下阵来。此前,便有一系列“名著避雷帖”,提醒同好“慎入”,令人啼笑皆非。
如今,碎片化、快餐式浏览日盛,以戏谑解构经典的玩法备受流量青睐。文学名著“被网文”,经典剧作遭魔改。“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孙悟空和沙悟净共骑摩托车”“唐僧与妖怪互动,频频答应”……种种脑洞大开,乍看可能有趣,但若跑得太远、玩得太过,不仅涉嫌侵权,还让经典面目全非,拉低了社会的基本审美。特别是青少年总被“投喂”一些垃圾文化速食,总是期待最爽的剧情、最快的复仇,习得的都是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如此这般,看了犹如没看,甚至不如不看。
愉悦大众的文化打开方式的确是多元的。品读经典和刷刷网文,本来并行不悖,可以以更加通俗的方式向大众推介名著,创作网文也可以从中外名著富矿中汲取营养。但轻松不是轻佻,解读不是解构,传播的前提是基本的尊重。不要让网红思维祸害了经典,也有基本耐心等待这个时代的经典故事,不是更好吗?
(本件作品由北京日报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