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洲
“磨剪子嘞,戗菜刀”,这一声吆喝,瞬间唤醒很多人的温情记忆。从磨剪子、戗菜刀,到修鞋、配钥匙,居家过日子,哪能离得了“缝缝补补”?如今,在很多城市的小区附近,都能看见这样的“小修小补”摊点。去年2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自从商务部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以来,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地许多城市积极响应。伴随着阵阵特色鲜明的吆喝声,“小修小补”的摊位与身影,正慢慢回归繁华的城市,融入百姓生活圈。
“小修小补”的回归,提升了民众生活的便利。钥匙丢了,楼下小店就能配;裤子不合适,路口裁缝铺就能改;电器坏了,街边维修铺就能修……在日常生活中,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摊位提供的生活服务是“刚需”,关系居家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城市以包容的态度,给“小修小补”一席之地,无疑是一种多赢之举。尤其是,当我们必须面对着老年化社会所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化时,“小修小补”的回归,也是适老化服务的应有之义。其作用,如同弥补“数字鸿沟”一样,既是不可或缺,更是立竿见影。见缝插针的“小修小补”的摊位,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为针头线脑之类的小事而烦恼不已。
“小修小补”的回归,发挥了一技之长者的作用。“小修小补”,看似毫末之技,却有顶上功夫。有些“小修小补”更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众多拥有“小修小补”的一技之长者提供摊位,既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解决其他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遇上的难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就业岗位,让更多拥有一技之长者凭本事吃饭。同时,这也使得许多面临着“断代”的传统技艺,由此而薪火相传,并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小修小补”的回归,也是对节俭理念的呼应。许多年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生活的常态。这一常态之所以能够持续多年,关键就在于“小修小补”的支撑。而在“小修小补”的过程中,节俭的理念也是日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当生活条件日渐改善之后,“扔扔扔再买买买”也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然而,我们所扔的物品,往往只是略有破损,或者只是失去了某个配件。如果一味扔扔扔再买买买,不仅造成直接的浪费,更是与我们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而“小修小补”的及时回归,就能够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物品的价值,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入手,养成节俭的良好生活习惯。
当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小修小补”的回归,也不能简单地“昨日重现”。每一座城市都应见缝插针地开辟“小修小补”的摊位,让这些摊位也成为城市生活舒适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的时代,这也需要形成更加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规范与引导业态发展。甚至与“互联网+”结合,提供升级服务,如推出“小修小补”便民地图,便于市民一键查找。如此,越来越多的城市,都会因为“小修小补”的回归,而让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并在便利中,在交流中,唤醒城市融融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