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作品选登:除了“绝绝子”,你还会说啥

来源:红网 作者:孔德淇 2024-11-21 14:16:19
—分享—

f5da5d3f1c70438289af93a32cc01454.png

□孔德淇

简洁准确的“漂亮”一词,如今非要表述为“美炸了”“绝绝子”“仙女下凡”;原本一句冷静客观的“这件事很有趣”,非得说成“这事儿简直太绝了,一整个爱住”……很多网友可能都发现了,网络语言陷入了一种不断“膨胀”的怪圈,仿佛不如此便无法传达真情实感。

不能否认,网络语言的“通货膨胀”有其客观原因。

当网络社交成为常态,失去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的辅助,我们对语言传情达意的“力量”开始失去信心。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解读。为了不产生误解,于是我们拼命地扩大表达的感情色彩,力图让人抓到我们的“情”和“意”。

但这种用力的表达一定程度上会带来语言表达的“功能紊乱”。比如词义的改变、表达的繁累、过重的感情色彩等等。

从网络诞生的那一刻起,语言表达的改变就已经开始了。新颖、有趣的梗、段子、网文层出不穷,反映着当下的热点话题和社会风貌,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语言体验。比如,“躺平”反映人们面对压力时自我调节的态度;“45°人”是指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动的状态。这些语言反映了时代特色,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表达“用力过猛”的现象也很突出。除了“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问题外,“通货膨胀”也是一个显著现象。一些原本表意清晰、简洁明了的词汇和语句,却因浮夸的包装,使得实际内涵被稀释扭曲。“膨胀语言”的流通,使得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表达反倒被忽视,失去了语言应有的精准与韵味。

那么,这股浮夸表达风到底是怎么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观因素,大抵与以下几点也脱不了关系。

网民因新奇而跟风。有些网络用语起初可能只是小部分人偶然使用,基于一定的新奇感和社交需要,网民就会大量跟风。比如“凡尔赛文学”的兴起,最初只是少数人以一种看似不经意却实则炫耀的方式表达生活点滴,随着网络发酵,众多网友纷纷效仿,不管是否契合自身情境,都强行套用其句式和风格。现在有个词叫“网感”,如果你不知不用不会用这些新词、这种夸张表达,坚持理性平实,就显得缺乏网感,太土太老太落后。

情绪被高度重视。在网络评论区,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景象:为了凸显自己的情感强烈程度,人们会选用极度铺陈的词汇。比如,在一个稍显诙谐的视频下,评论不会简单说“有趣,点赞”“很有意思”,而是用“笑不活了”“家人们,谁懂啊”等表述。一旦我们陷入靠肆意夸饰来渲染情绪的惯性,就会不自觉地让语言失去原本应有的节制,走向“功能紊乱”的极端。

商业夸大风劲吹。“造词营销”一向有突出的效果,这让平台、自媒体、商家等都很重视“造词”“造句”“粉饰”“吹嘘”。例如,一些带货主播介绍一款日常用品时,不说其实际功能和特点,而是夸张地形容“这款产品简直是神器,用了它人生都要开挂了”,通过夸大其词的语言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浮夸风也会给网民带来影响。

在万事皆可“躺平”,万物皆可“绝绝子”的当下,人们的表达一方面显得轻而易举,一方面又显得词不达意,有种想说点什么却越用力越无力的感觉。

过度使用“膨胀”后的语言,容易导致自身语言能力退化。原本能够精准表达想法和情感的能力,会因为长期依赖空洞的词汇而逐渐丧失。而且,当我们习惯了用这种方式交流,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式场合也不自觉地说出类似的话语,从而导致交流阻隔,给他人留下不稳重、不专业的印象。

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语言学习和塑造的关键时期,过多接触和使用浮夸空洞的网络语言,不仅可能影响他们对正规语言知识的掌握,还可能干扰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塑。一旦掉入语言陷阱,他们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从中挣脱出来,极易被不良的语言风气所影响。

“膨胀”表达的泛滥容易造成文化传播的扭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当语言表达“功能紊乱”,文化的精准传播便受到了阻碍。那些原本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语句,被一些肤浅、矫饰的表述所掩盖,使得文化在传承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播,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此外,当大家都习惯玩梗、使用夸张的表达时,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出现认知鸿沟。因为每个人对网络语言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进而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

语言本是思想的外衣,任由语言文字“失准”,思维思想也会渐趋简单化或者逻辑混乱化。所以,对网络语言进行必要规范十分重要。

语言文字普及坚持规范化。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体系中,应加大对语言规范与合理运用的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正确辨别准确生动表达与浮夸失实表达,让他们理解语言的内涵与力量,掌握精准表达的技巧,从而在网络交流中能够坚守语言的规范性与准确性,从源头上防范语言使用浮夸风。

设置“网言网语”创新边界。网络平台和相关文化机构应共同努力,建立起一套多元的语言评价机制。不仅仅依据热度和流量来评判语言内容的价值,更要考量其对文化传承、思想交流以及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对于富有创意且遵循语言规范、积极传递正能量的表达给予肯定与推广,对单纯为博眼球而肆意夸张、扭曲语言本义的表述进行抑制与纠正,引导网络语言朝着健康、多元且富有深度的方向发展。

开展语言监督倡导网民自律。由网络社区、社交平台发起语言自律倡议活动,鼓励网民自觉遵守语言规范,倡导文明、理性、真实的语言交流。在各类网络社交群组和论坛中,设置语言监督与提醒机制,当发现有过度“膨胀”的语言使用时,及时予以友善的提示与引导。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语言使用风尚,让每个网民都成为维护语言健康生态的参与者和守护者。

促进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融合。积极探索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点,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词汇、优美语句以创新的方式融入到网络交流之中。这样既能够丰富网络语言的内涵与底蕴,又能借助网络的传播力量弘扬传统文化,从而自觉摒弃肤浅、夸张的语言,转而追求更具文化品位与思想深度的表达。

(本件作品来源于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5a1c42da-18ef-4335-800b-e21f1e19c82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