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评论方法论·专家谈②丨新闻评论的“望闻问切”

来源:红网 作者:吴迪 2024-04-11 09:54:16
—分享—

网评方法论2.jpg

【编者按】在“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举办期间,为增强网络评论的学习交流氛围,我们邀请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媒体理论评论栏目负责人,及网络评论作者撰文,分享更多网络评论写作的方法、经验。现特别推出“网络评论方法论·专家谈”专题,将陆续发布媒体理论评论栏目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关于网络评论写作的观察与思考,以供广大网络评论作者参考。

□吴迪(多彩贵州网理论评论部副主任

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在新闻评论的写作实践中,笔者也总结归纳了新闻评论从选题到写作的“望闻问切”。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为了准确把握病人病情,从而精准施治。而新闻评论的“望闻问切”则是为了准确把握新闻事实,选准观点角度,从而使评论更能够发挥精确制导导弹一般的效果。

望:整体把握新闻事实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望诊既包括对神态、气色的整体把握,也包括对具体部位和器官的详细观察,蕴含着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维。而在新闻评论的选题中,“望”意味着对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的初步把握,也包括对舆情“水温”的了解。这样一来,对于选题素材的主要事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了然于胸。

一方面是要拿准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同样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没有准确的事实,准确的观点就无从谈起。在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兴起的后真相时代,“真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煽情渲染乃至有意伪造的信息与真实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自媒体、网友情绪化的、以偏概全的表达相互激荡,形成了一种“伪舆论”,但并不能客观真实反映社会舆论。拿准事实是评论员开展评论工作的起点,面对海量信息,我们要善于多方查证,找到最初的权威信源,形成全面的判断,切不可为了时效性,就随意根据未经查证的“网传事实”或以偏概全的网络观点撰写评论。

另一方面是要拿准主流价值。新闻评论的观点要彰显主流价值。在公众对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的讨论中,会形成优势观点与弱势观点,甚至在讨论中会出现次生观点。作为一个评论员,必须在评论的角度选择和具体写作中有意识地彰显主流观点,回应质疑观点,敢于有理有据否定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

闻:快速学习相关知识

中医的“闻”包括听和嗅。而新闻评论的“闻”,我理解为广博而多闻。成为一个广而博的“杂家”,是评论员的基本修养。

从新质生产力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保护到人工智能,评论选题天然就是五花八门,跨度极大,令评论员时刻都可能面对“隔行如隔山”的困扰。

快速学习一个评论选题背后的有关知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评论员的一个必备技能。

一方面,要快速学习和选题直接相关的知识以及领导人的有关重要论述、专家学者的观点,快速掌握专业、准确的术语表达,不能让新闻评论说“外行话”。

另一方面,还要快速学习分析评论选题可能用到的理论工具。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法学等等都是评论员常用的剖析评论选题的“利刃”,既要做好日常的学习,有时也要“临时抱佛脚”。如今,知识迭代更新极快,在实践中,“临时抱佛脚”是查漏补缺的必要动作,要擅长利用互联网和业内人士、专家学者的“人脉”快速学习,从而找到最适宜的切入角度和理论工具。

问: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找到立论点

中医的“问”主要包括一般问诊和问现在症。一般问诊,通常是问询病人的饮食起居等日常情况。问现在症,也就是问询和病情直接相关的问题。而新闻评论的“问”,是一种问题意识,“问”对了问题,才能找到立论点。要找准问题,就要认真把握评论选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平衡中找到立论点。

新闻评论选题的普遍性,可以理解为特定选题的公共属性。例如,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和其他违法犯罪问题一样,都是伤害了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都应当依法惩处,这是违法犯罪问题的普遍性。围绕普遍性的问题意识,就要寻找类似问题的普遍处理经验,是基于“求同”找问题,在类似问题的相互比较中找到观点。

而新闻评论选题的特殊性,可以理解为特定选题的“个性”和“偶然性”。仍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举例,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伴随着长期缺位的校园和家庭教育,与长期未解决的校园霸凌也有正相关联系,这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个性”,具体到某些案件,又有专属于这些案件的偶然性。围绕特殊性,就要找到“表象类似”之下的本质差异,基于“求异”找问题。

新闻评论选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辩证的。在新闻评论的写作实践中,往往既需要体现普遍性,也需要体现特殊性。体现普遍性,是为了找到评论选题的公共价值,让评论作品更具公共性的启示,更有“广度”。体现特殊性,是为了找到特定评论选题的特定逻辑,让评论作品更加有的放矢,更有“锐度”。

切:控制切入时机和力度

新闻评论有时是一个舆论引导的过程,需要精心设计议题引导的顺序和发布节奏,并且根据舆论反馈适时调整,和中医的“切脉”类似,控制好切入的时机和力度。

评论作品发布的时效性绝非越快越好,有时还需要观察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去发现“第一落点”背后更深层次、更有价值的“第二落点”,这就是新闻评论作品的发布节奏。例如,江苏南通禁止制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一刀切”的做法引来舆论批评。但是后来网友发现,南通当地民间使用的纸制殡葬用品体积巨大,甚至有1:1大小的纸制别墅,消防隐患极大。加上这一层背景,南通的规定就不能简单否定,评论作品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移风易俗、消防安全上。

新闻评论是理性、克制的表达。无论是表扬性、建议性还是批评性的评论,都需要把握好观点的“力度”,不能绝对化、片面化。观点论证的逻辑和语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要轻重适宜,这就是新闻评论作品的文字节奏。在“流量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决不能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就刻意使用夸张、煽情的表达,也不能过于中规中矩,导致观点论证人云亦云、隔靴搔痒。

相关链接:

网络评论方法论·专家谈①丨化繁为简,一项必要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