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有列强欺凌,内有政局动荡,有许多仁人志士在苦苦摸索救国之路,李达便是其中的一员,他也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报刊政论家。
湖湘学子一脉相承的敢为天下先作风,在李达的文章里有着鲜明的表现。他的评论内容丰富广泛,既有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或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爱国运动等;也有着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剖析,或如他在国内政治动态、国际形势、教育等方面都曾提出过自己的独到见解。
作为政论家的李达,他的一生都在坚定地宣扬马克思主义,鲜明地表达着自己的政治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青年李达。
立足实际 潜心传播马克思主义
青年时期的李达也曾怀揣着“实业救国”与“科学救国”的理想,但眼见着国家与人民不断陷入水深火热,他意识到这是行不通的。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李达开始接触并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书刊,随即,他毅然选择弃理从文,潜心专研马克思主义知识,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对马列主义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后,他以报刊为思想传播的武器,积极向国内各刊物投稿,开启了自己的政论生涯,积极投身到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中。
李达的政论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主题,他能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性中国化的论述。
比如,李达曾在《劳动界》上发表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呼吁广大劳动者团结起来,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奋斗。
他在《劳动者与社会主义》中论述道:“资本家晓得劳动者除了进工厂做工以外,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所以逞威作势把劳动者百方压迫,每日只给工人些少的工钱,却要工人做几十倍几百倍的工作……劳动者要怎样才能得不饿死不冻死呢?要怎样才能够不受资本家的压迫呢?这就是现时代最大的劳动问题,也就是有志争经济的自由和平等的人所研究的社会大问题了。这种社会问题即劳动问题,要怎样才能解决呢?这里有一个最大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社会主义。”
他的文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有着对资本家的尖锐批判,又有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些深入浅出的评论分析背后也折射着他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共产党》月刊创刊号。
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党刊《共产党》创刊,李达任主编。报刊创办初期,困难重重,李达有时要承担从撰稿、审稿到校对、发行的全部工作。
可越是黑暗时刻,越是艰难时刻,李达越不会选择退缩,他用铿锵的评论号召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队伍中来。
事实证明,李达的坚持没有白费,这份月刊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工人运动情况,宣扬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号召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共同推进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也为后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旗帜鲜明 在思潮论战中闯出条路来
李达号鹤鸣,取自于《诗经》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日本留学期间,李达先后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和《社会问题总览》等著作,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曲折颇多,有人在质疑社会主义,甚至有很多假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横行。李达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两次论战的主将。
他以评论为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与各种假社会主义谬论进行论战,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阶级的社会现状批驳张东荪等人的假社会主义,在论争混战中闯出条路来。
比如,他在《什么叫社会主义》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各有各的主张,不能笼统说的。近时很有些人把社会主义当作共产主义,也有人把无政府主义置在社会主义头上,实在可笑得很,又是可怜得很。”他的评论文字虽然简短,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问题所在,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甄别真假社会主义起到了启蒙作用。
同年,他还以署名“鹤”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战前欧洲社会党的情况》等文章,系统详细地介绍了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以及欧洲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
回顾李达的文章,我们会发现,他能够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政治经济形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清楚,既不缺乏理论深度,又能够易于理解,还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为中国的未来寻来一条光明之路。
以信念为支撑 一条路走到底
李达在反复探求中探寻到救国之路,中途也曾迷茫过,失望过,可却未曾放弃过,动摇过。
1931年,李达在暨南大学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时,被国民党特务打断了右臂骨和右锁骨,但他却说:“反动派打断了我的右臂,不让我再拿笔,要我放下武器办不到!我一定要把右手锻炼得和好手一样。”胡乔木曾评价李达的一生为:“坚持真理,不屈不挠。身体力行,万世师表。”纵观李达的政论生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犀利的文风和对社会弊病的批判,也引来了一些敌对势力的不怀好意。但李达不畏强权压迫,始终坚定着自己的理想信仰,用新闻评论引导广大青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并鼓励青年要敢于为时代发声、为人民发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李达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中国的国情,据理力争,用文字的力量唤醒那时的年轻人。他的一生都在为真理奔走,在办报创刊与评论写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在传道授业中坚持实事求是,纵一路艰难,但他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并用实际本领将其践行下去。
回观现今社会,李达身上那种敢于担当,反复探求,求真务实的作风,李达文章中那种旗帜鲜明、关注现实社会、勇于思考、敢于发声的文风,又何尝不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所追求的呢?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