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已于今年4月1日正式启动,正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为增强网络评论学习交流氛围,助力网络评论人才队伍建设,特邀请国内新闻院校专家教授撰文,继续推出“网络评论方法论”专题。
□魏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著有《新闻评论教程》)
网络新闻评论是公民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同时也是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但是网络新闻评论不是命题作文,更不是风花雪月的情感表达,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选题局限,才能够凸显网络评论的价值。
新闻评论具有公共性特征,只有在公共领域、公共人物、公共事务等方面选择论题,选择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才能引起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共鸣。引发受众的关注和讨论,这也是新闻评论的公共价值所在。通常在各媒体平台热搜榜上的话题都是当天公众比较关注、还有一些是争议比较大的热点话题,在这些热搜榜上就会产生较多的评论选题。比如,最近上头条热搜榜的“全红婵粉丝斥裁判压分”“女子在政务大厅‘发飙’怒怼工作人员,称每次都说缺一材料”等新闻就涉及公众人物、公共事务。但是,这些事件都反映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不足,任其发展,会影响公共利益,或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这样的选题就天生具有评论价值。
另外,不同的时期,公众的关注点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虽然同样是具有公共性的新闻评论选题,但是,同样的选题在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评论价值,同一时期不同的选题也具有不同的评论价值。比如为农民工讨薪是早几年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媒体和公众对这一话题都不再关注,评论的价值也随之降低。但是,现在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和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和难题,因此,这就成为了当下新闻评论的高频选题,差别只在于评论的角度。同时,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考研热”“考公热”“学历歧视”等话题的热度也比较高,因此,也成为新闻评论的高频选题。
从新闻评论的角度选择来说,评论角度要考虑社会关注点,考虑社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就是新闻评论的现实针对性。新闻事实是由多侧面构成的,每一侧面与不同的利益方联系起来就会呈现不同的利益倾向,反映在新闻评论中,就成为新闻评论不同的角度与立意。一般情况下,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的角度,或者从与公众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方面立论,这样的评论会受到公众的欢迎,蕴含较高的评论价值。比如最近公众比较关注的“中小学生课间十分钟被占用”的话题,我们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站在家长的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教育管理部门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从众多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角度就是新闻评论确立观点的过程。这个观点怎么样,就要接受社会现实的检验,要看到社会现实的痛点在什么地方,要看到问题的来龙去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办法。而现实的痛点是,由于课间十分钟和课外运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或挤占,中小学生的体质堪忧。因此,这个立论角度就是最佳的立论角度。
从观点论证的过程来说,一个观点的成立可以通过逻辑上的推理完成,这也是大多数新闻评论经常使用的办法。但是,在新闻评论中,逻辑推理并不是从事实到观点建立联系的唯一办法。有时候,观点不一定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来验证,如果这个观点经得起客观事实或社会生活的检验,也是成立的,这就是实践的原则在新闻评论中的体现。而且,一个对社会生活和现实政治环境了解比较充分的评论会员,在立论和论证方面会表现出较高的视角或者更宽阔的视野。从这个角度说,这也验证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少华老师的一个观点:积累事实就是积累认识。从论据的效力来说,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可以提供更具体的论证,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尤其是评论中利用直接来源的论据论证观点,很多是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完成,这样的论据中包含个人的体验和生活经验,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另外,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不仅是“以理服人”的过程,也应该包含着“以情感人”的成分,力求文章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不意味着论证过程可以通过“诉诸情感”而偷懒,但是,如果论据和论证语言能够有情感和情境的支持,则可以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和可信度,消除读者的抵抗情绪。从根本上说,无论是“理”的把握,还是“情”的驾驭,都离不开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体验。
最后,新闻评论的价值在于引导社会舆论,干预社会生活,这也是新闻评论的力量所在。新闻评论必须针对事件分析其问题所在,分析事件的本质和根源,唤醒全社会对问题的重视和思考。比如,此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开放报名,提供1万个左右名额。当天,65万人参与课程报名,大多数课程名额在1分钟内被抢光。这说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精神消费也有着强劲的需求。这么多人参与报名还说明,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缺口还非常大,因此,有评论呼吁要办好市民艺术夜校,满足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实际上,办好艺术夜校不仅在上海有着巨大的需求,在其他中心城市也同样有着巨大的需求市场,这个呼吁很可能对艺术夜校的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也给社会办学力量带来巨大的商机。另外,有新闻报道:某地一包子铺因在外卖平台卖豆腐脑,被监管部门认定超许可范围经营,罚款15000元,并没收违法所得7014元。监管部门的罚款虽然有法可依,但是对一家小微包子铺而言,这样的罚款明显偏高。关键的问题是,包子铺在外卖平台销售豆腐脑除了方便了消费者之外,并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危害。而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应该更有温度,不仅做到合理、合法,更要合情,缺乏温度的本本主义的执法对当前的经济复苏没有任何帮助。这个评论明显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不仅提醒执法部门要反思,对建设友好的营商环境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说,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新闻评论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社会治理的改善。
新闻评论之所以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干预社会生活,主要是评论涉及的问题可能正是大众关心的问题,评论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选择路径。评论还会带动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如果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对社会的思考,脱离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新闻评论干预社会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沦为作者的自说自话。
新闻评论脱离社会现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选题视野过于狭窄,无视当下的社会问题和需求,去讨论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自认为是问题的问题,这在大学生学习写作评论的过程中出现得比较多。由于很多学生评论作者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选题往往局限于大学生常见的一些问题,而大多数问题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或者只是一些个案问题,能够挖掘的空间并不大,即使写出来,也无法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行动,评论的价值和影响力有限。因此,我们常呼吁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要经常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实践,要经常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实际,掌握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
二是,一些作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基础较好,能够广泛掌握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用这些理论去解读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当然能提供好的角度,尤其是提供高屋建瓴的思考角度,这是优势。但是,也有一些评论员喜欢用一些国外的理论来解读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这样写作出来的评论往往也会造成评论与现实的脱节。国外的理论植根于国外特殊的土壤,针对的是国外具体环境下的社会问题,把理论应用到中国来不一定都合适。因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应用是有条件的,一旦脱离了具体环境和社会条件,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是科学的了。因此,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既要考虑理论的适用性,又要考虑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具体社会现实。
三是选题过于抽象,小众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新闻评论如果论题过于抽象或者宽泛,缺乏具体的案例或事实支持,只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导,读者就难以理解和接受,更难以参与讨论。抽象的选题往往使用的语言也比较宽泛或模糊,也缺乏具体的观点,作者无法聚焦,读者无法高效地接收作者的观点,甚至对文章的内容感到困惑。因此,从选题开始,新闻评论就要思考哪些问题是当下社会的紧要问题,哪些现象是大家习焉不察,却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现象。要考虑评论的流量,就不能不考虑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要把新闻评论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吸引到读者。从操作性来讲,读者从新闻评论中获得的信息和建议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建议过于泛化和抽象,读者就难以从中获取实际的效益,评论引导舆论、干预社会的功能就难以发挥。
为了能够把新闻评论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评论员要深入生活,深入社会,联系实际,不断积累事实。一些媒体为了促进评论了解社会,掌握第一手素材,设置了评论记者岗位,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网络新闻评论只有植根于现实,反映现实,讨论现实的社会问题,才能为受众关注和喜爱,才能真正地干预现实,推动社会进步和思想的革新。网络新闻评论的力量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