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风从才溪来

来源:红网 作者:余兴辉 2023-05-09 12:51:17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420171328.jpg

□余兴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才溪乡调查树立了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读《才溪乡调查》,深感“才溪精神”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典范。毛泽东同志三进才溪,白天奔走在窄小崎岖的山村小道上,进村入户,遍访农家。农耕时节,他习惯卷起裤脚,下田帮农民干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入夜,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认真做调研笔记,认真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在他笔下人们熟悉的笔走龙蛇的字迹里,孕育着一个日渐成熟的建立新中国的梦想。

1933年11月,毛泽东同志第三次来到才溪,历时半月,几易其稿,写就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同志注重调查研究写就的光辉著作,就像烛光点亮了中华民族翻身得解放的梦想。毛泽东同志一再说:“向群众求师调查,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还要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每一次召开座谈会,他都有备而来,事先列出详细的调查提纲。座谈会上,他仔细询问,认真记录,并不时起身给与会的群众发卷烟…… “我请你们来,你们就是我的先生,学生对先生理应恭敬嘛!”他浓重的湘潭口音回响在才溪人的耳畔。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才溪人民的革命热情深深感染了毛泽东同志,他在《才溪乡调查》中,称才溪是“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是“争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打开《才溪乡调查》,简朴的文字、详细的数字,字里行间,洋溢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爱,对人民群众支持革命、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心。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谁不调查研究,就剥夺谁的发言权。”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了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领导。邓小平搞调查研究,习惯“问数字”“爱算账”,他非常清楚,别人的报告代替不了自己的调查,别人的意见也代替不了自己的亲手计算。江泽民同志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认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并躬行不懈,重大决策注重调查研究。从“才溪乡调查”出发,注重调查研究成了一代代共产党人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法宝。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指出:“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它要在人民群众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才能产生。”文章认为,担负领导工作的干部,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一定要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才溪乡调查》阐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注重调查研究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思考推进发展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实事求是方能摸清真实的情况。获得真知需要扑下身子,调研脱节、重调轻研甚至调而不研都不能算真正的调查研究。真正的调查研究需要身体力行“下马看花”,访贤于百姓,问计于基层,求知于实践,和群众谈心议事,与群众打成一片,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精神,时刻把群众冷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做调查研究时刻要着眼于找准路子解决问题。在广泛召开座谈会、蹲点调查、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拓宽渠道,创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真正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靠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身体力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

微信图片_202305041623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