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恺怡(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919年,“五四”风云激荡中国社会,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在“五四”办报热潮中,青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并主编的《湘江评论》横空出世。青年毛泽东以如炬眼光、如椽巨笔,针砭时弊、剖析社会,宣传新思潮、呼唤新社会。“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朴素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激荡人心的浩瀚力量,指引着湖南革命运动奔涌向前。
如夏花般绚丽的《湘江评论》,仅仅在湖南大地上盛开一个月就被军阀查封。但是《湘江评论》的余韵,仍在湖南革命运动中延续,任弼时、郭亮、肖劲光等进步青年正是在《湘江评论》的感召下开始具备了革命的觉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60年,《湘江评论》的血脉继续在湖南大地上赓续,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中共湖南省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题写刊名。有人提及毛主席曾在长沙创办过《湘江评论》,但是毛主席没有同意沿用旧名,而是挥毫写下“新湘评论”四字作为刊名。同年,《新湘评论》创刊。
创刊以来,《新湘评论》几经更名、几经起伏,但仍不失《湘江评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气质,不忘党刊传播政策、服务决策、促进发展的目标,讲好湖南故事,传播湖南文化,为建设湖南大地贡献思想和精神力量。
从《湘江评论》到《新湘评论》,百年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用党刊的力量宣传新思想的不变初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刊物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唯有坚持正确导向,勇于改革创新,高扬党的理论旗帜,创新党刊宣传方式途径,把党的理论讲得更加深刻、更加明晰,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真正做到“上连党心,下接民心”,才能不断开创党刊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