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丨刘咏燕:“好评中国”给了大思政课一个舞台

来源:红网 作者:刘咏燕 2022-06-20 16:23:37
—分享—

图片1.png

三峡大学“好评中国”动员会现场。

【编者按】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以“新时代 新征程 新青年”为主题,目前正在进行中。这样一次大赛,对于青年学子有什么意义?又怎么成为大学思政教育的“超链接”?作为众多参赛高校的代表,现看看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咏燕怎么说。

问:参加“好评中国”,对大学生有什么意义?

刘咏燕: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网络空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网评是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公信力的关键形式之一,传播正能量的网评启智润心,如沐春风。譬如,红网的《漫评:摒弃“饭圈”文化,“追星”英雄楷模》,人民论坛网的《不负韶华争朝夕,跑出青春加速度》等,表现了大学生努力跟随时代脉动,踔厉奋发的自觉,后生可畏的青年之声总能让人激情澎湃。“好评中国”让大学生动容、动情、动笔,首先“好中国”让大学生俯下身、沉下心去发现、去倾听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直观地认识中国有哪些“好”;而“评中国”让大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何以中国”,书写“中国好评”,用心“评好中国”。培养大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在奋笔中知行合一,做红色基因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助力网络主旋律更高昂、社会正能量更强劲。

问:网络评论与思想教育的本质比较,有何相通之处?

刘咏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政课就是讲道理,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但不是照着书本读,不是空讲“大道理”,干巴巴的学生不爱听,而是要下功夫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网络评论的本质也是讲道理,对于热搜,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细枝末节,而网评则跳出事件给予理性的视角,用充满温情的笔触讲出背后的道理,以“网”为媒、以“评”聚力。所以,二者就有了相通之处。譬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其核心是一切围绕人民的需要,把“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老师用心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后,拿出“刷屏的核酸贴纸和花样核酸一米线”热搜,让同学们消化、交流、写网评,气氛马上热闹起来,宁夏大学学生写出了《核算间隔线走红,“小创意”带来“大优化”》,广西大学学生发表了《核酸检测贴纸,是笑对疫情的满满人情味》,三峡大学学生写出了《东湖漫评:创意“一米线”,文明暖心里》,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这些走心、实用又温暖的安排背后,体现出的是防疫工作人员坚定不移做好疫情防控的责任与担当,对听上去“硬梆梆的”社会治理有了“暖融融的”感受,水到渠成理解结论,收获启迪,引“共鸣”,增“回味”。

问:“好评中国”,怎么成为大学思政教育的“超链接”?

刘咏燕:思想政治理论,难的是讲得明白、听得进去,需要理论语言与大众语言的转换与衔接。为此,让大学生及时关注各类时政新闻、评论,与理论网站深度融合,让思政课随时代同频共振,在对新闻热点进行评论的过程中理解党的政策,深化理论的运用,就是非常有效的一招。网评把思政理论与时事热点、日常生活进行了“超链接”,老师、学生和编辑三方同向奔赴,齐头并进,相得益彰。譬如,浙江象山海域搁浅的抹香鲸被成功救回大海的事件,同学们发表了《东湖漫评:共建万物和谐的魅力家园》,自觉地联系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观念,认为这是给世界地球日送出的最好礼物。端午节之际,发表了《漫评:乘传统文化之风,弘扬屈原精神之魂》,与传统文化来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感受屈原为国献身的崇高理想,提出将屈原精神转化为激励自身拼搏奋进的强大动力,也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这样的思政课堂开放自由、循循善诱、内容丰富,理论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俯下身子”走进了生活。学生们纷纷指出:“这样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理论,我们更容易理解。”

问:从长远看,大学如何创新大思政课,如何让大学生在网络评论写作中深入学习,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刘咏燕:用好网评的“盐”,讲出思政的“味”。从长远看,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必须讲好用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网评就是思政课与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能量”,是思政大餐的“盐”,让学生津津有味上好大思政课。融入网评后,学生思维更加灵活,学会了向下的视角,学会了自我教育,给心灵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譬如,为生活困难的人免费提供“单人套餐”的屈志攀、“白发校长”张鹏程身上传递的大爱情怀照亮了同学们;看到医学大学生纷纷投入到抗疫一线,同学们被朋辈的精神所震撼,他们将内心的感动动笔写下来、动手画出来,创作出《愿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被温柔以待》《让青春之花在抗疫一线绽放》等作品,深刻体会到肩上的责任。用“理性的头脑”观察世界,用“滚烫的心肠”关照时代,同学们明白了中国力量来源于每一个人的努力,中国精神来自于每一份坚守,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由此而来的自信是那么坚定和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