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燃、暖、亮!新时代青年在评论场上的最美姿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2022-05-09 23:21:58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长沙报道

青年群体是互联网时代里的“原住民”,也是感知时代脉动最灵敏的“晴雨表”。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入国之大局,在网络中做好舆论发声者的表率?无数青年用唇枪舌剑间的思想火花,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担当,给出了最坚定有力的回答。

66_副本.jpg

4月28日,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在湖南拉开帷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4月28日,以“新时代 新征程 新青年”为主题的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在湖南长沙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

以青春声音向时代告白;“好评中国”照亮“向上向善好青年”奋进未来;做新时代“执笔者”,唱响正能量之歌……自大赛启动以来,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其中,网上“好评”如潮。

青年接续奋斗,领风气之先,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组用青年视角感知大国脉动的“青椒观两会”视评文章在高校火爆出圈,这组评论分别从4个不同角度,聚焦两会期待、乡村振兴、教育发展,以及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6_副本.png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一组用青年视角感知大国脉动的“青椒观两会”视评文章在高校火爆出圈。

在评论区里,众多高校负责人留言称“很有共鸣”“大学生观两会,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系列视评,注入了蓬勃的网络青春力量。这只是众多中国青年用激扬文字的力量,主动融入时代深远立意的鲜活缩影。在新时代评论场上,无数青年用激昂的文字,展现出了他们的最美姿态。

姿态一:燃

在时代的脉动里,发出直击人心的“正义之声”

青年是时代发展最蓬勃的动力。大是大非面前,青年只要细心观察,用思想的“利器”理性表达,方能直抵人心。

随着互联网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更快捷地接收到来自不同地区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论。然而,消极的网络暴力也时有发生。久而久之,部分网友习惯片面发声,让“键盘”成为了伤人的利器。

8.jpg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从青年视角,大声高呼:让“键盘”成为良好人际交往的桥梁。

关注到典型网络暴力案例之后,湖南女子学院学生彭彩彬以《别让键盘一再成为伤人利器》为题,从青年视角,大声高呼:网络不能成为传播负能量的工具。每位网民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愉悦,而不管他人的心理感受,不能从片面角度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不能盲目跟风表达有违道德的看法;也期盼着政府从网络监管角度出发,应对传播消极思想的账号进行监督,让美好情感充盈在网络空间,让“键盘”成为良好人际交往的桥梁。

遇到热点话题,青年学子没有为了博得关注而“语出惊人”,也没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在深入了解事件背景之后,用心思考,发出了理性之声,他们正在用行动读懂并解读这个时代!

网上引导,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论得深。

面对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济南大学学生张富帅关注到了冬奥赛场上的“孤勇者”,看到了这个国际赛事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滑冰奶奶佩希施泰因,世界上第一位参加八届冬奥会的女选手”“男子超级大回转顺利完赛——张洋铭再书中国高山滑雪新篇”……在张富帅的眼中,除了聚光灯下的奥运冠军们值得称赞,那些驰骋于冬奥赛场的“孤勇者”,同样值得尊敬。

77.jpg

张洋铭在男子超级大回转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的确,正如评论里所说,“竞技体育或许是残酷的,因为它只有一个冠军,人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登上领奖台的人,而忽视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但竞技体育又是幸运的,因为在竞争的背后是对人类极限的探寻,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冲击,是对人类更团结的彰显。正是这一位位‘孤勇者’,为人类奥林匹克运动开拓了新的边界,注入了新的诠释”。

在记者看来,一切事物都有AB两面,能在看到光鲜A面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容易被忽略的B面,这是中国青年思想难能可贵的深度与广度。

姿态二:暖

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发出鼓舞人心的“温馨之声”

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

上海疫情持续多日,牵动着亿万国民的心。近日,一列满载着黑龙江人民深情厚谊的货运列车,从哈尔滨国际集装箱中心站启程,奔赴2600公里外的上海。这是黑龙江省支援上海市3000吨大米抗疫物资的捐赠专列,全力以赴帮助上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4月18日,一篇来自中青时评的《粒粒飘香,传递“疫”起守“沪”的温情》的评论文章,温暖了万千网友的心。

评论里深情地写道:“这满满一列车的大米,传递的不仅仅是供人温饱的粮食,更彰显了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的确,粒粒飘香温饱的是人民群众的肚子,传递的却是温暖人心的战疫之光。在记者看来,从“众志成城”中激发出的“团结”之力,正是当代青年用心感受每一个看似平常的细微处,在评论场上,发出鼓舞人心的温馨之声,与国家梦、人民梦同频共振的担当。

88_副本.jpg

4月14日上午,一列满载3000吨大米的货运列车,从哈尔滨国际集装箱中心站启程,奔赴2600公里外的上海,全力以赴帮助上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光明网 原勇 摄)

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每一代青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2_副本.png

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生看来,疫情带给了大学生另一种成长记忆。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居家隔离,线上教学,核酸检测……学子们正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特殊的学生时代留下自己的“痕迹”。

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覃一玲看来,这是疫情带给大学生的另一种成长记忆,“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本的校园生活节奏,但是它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大学的意义,别样生动的大学生活就此徐徐展开。”

恰如评论中写道,这场对抗疫情的持久战,提前给学子们上了一堂“与人交往”课,同学之间彼此守护,学着体谅、珍惜与关爱,于相互帮助中做一个心性“柔软”的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其身上必定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记者认为,面对疫情,青年一代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到防疫一线,用微笑面对苦难的态度,正是当代青年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勇做时代领跑者,以坦然心境面对人生磨砺的乐观之举。

姿态三:亮

在主流价值观传播中,发出引领人心的“希望之声”

新时代青年思维敏锐、充满激情、知识面广,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有着独特视角与见解。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中,他们观察社会、理性表达,以一腔报国热血,展现着后浪奔涌的活力。

4_副本.png

广西大学学生发出《让更多当地人返乡建家乡,成为一种双向奔赴》的呼吁。

不久之前,很多媒体报道了“孩子喊父母回家上班”的新闻,广大民众也热议这一现象。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当地居民有了越来越多的留乡就业或创业的机会。虽然农民就近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与进城务工人员的总量相比,返乡人员数量还明显偏低。

由此,在广西大学学生许晴梅发出了《让更多当地人返乡建家乡,成为一种双向奔赴》的呼吁。在她看来,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无形的手”,对促进返乡就业有较大的推动力量,若家乡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蓬勃发展,进而能提供的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便能吸引更多在外打拼的“游子”归来。与此同时,当地政府的“有形的手”也积极作为,加强返乡就业制度保障,鼓励、支持、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企业更好发展“保驾护航”,做好返乡人员的就业、创业配套服务。

的确,让更多当地人建设自己的家乡,是一种“双向奔赴”,有利于推动地区发展步伐,让“小家”和“大家”更明亮。记者认为,乡村振兴要为了“人”,也要依靠“人”,只有既引得回、又留得住,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而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青年学子们围绕社会热点踊跃评论,文以报国的一种高度自觉。

正如曾经在红网新年献词《让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文章里写道,“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构成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每一个人的历史,合起来,就是世界的史诗”。

意识形态工作是面向精神和心灵的工作,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中国青年正用积极的行动,讲好中国故事,真正读懂中国、爱中国,用思想的力量,展现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中,无数展现评论之美、传递正向价值观、Young起青春正能量的精彩评论,如一朵朵馥郁智慧芬芳的花朵,在这个舞台上惊艳绽放。面向未来,踏上新时代赶考路,让我们共同期待,广大青年继续在评论场上,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为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

螃蟹稿文尾新图.gif